拍卖常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拍卖常识 >

万事在线登录注册: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动驾驶

关键词:拍卖常识

日期:2023-01-26 08:32作者:admin
我要分享

  来源:市场资讯

  43:00

  来源:来源:“Blood旌旗 ”微博

  这届广州车展迎来了辅助驾驶技术的大爆发:小鹏G9,长城沙龙,极狐阿尔法S华为版......一夜之间,200T算力不如狗,激光雷达遍地跑。

  很多人想:真的有这么快吗?你们是不是在骗我?没有骗你,技术进化就是这么快。谈到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分级表,毕竟从 0-5 的六个数字,数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目前整个业界也是按照这个表,推进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技术研发。在特斯拉和国产新势力崛起之前,整个汽车行业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以 Mobileye 和博世等传统汽车供应商为首,把辅助驾驶功能当成一种昂贵的饭后甜点,以供顶配车型或者 4S 强奸包使用。

  他们的特点就是技术发展极其龟速。 Mobileye 还好一点,他们的单目摄像头机器视觉方案非常扎实,成为了很多车企做辅助驾驶的基础,甚至包括特斯拉:第一代 AutoPilot 就是依托 ME 方案去做的。

  2013年到2016年, Mobileye 复合年增长率超过66%,非常恐怖,直接导致2017年英特尔动用 153 亿美元收购了Mobileye。

  但是 ME 太过自信,尤其是被 intel 收购之后,不幸被牙膏病毒感染;他们更普通了,也更自信了——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大爆发的时代,ME 依然十分自信的使用传统的机器视觉和人工规则;硬件计算单元也还是 CPU+DSP,而非更加适合爆算力的 GPU 乃至 NPU。

  毫无意外,挤牙膏是要遭天谴的: Mobileye 现在已经完全失去成长性,从2015 年最巅峰时 108%的增长率,暴跌到2020年的10%。

  而且他们最新的 Q5 芯片,单颗只有 24 tops算力;重磅的新车只有极氪 001 和宝马 iX,装车用户数量暴跌

  而且软件完成度差成什么样呢?极氪001 开始交付了,结果连 ACC 自适应跟车都没有,需要等待明年OTA。这,还是传说中基本功极为扎实的 ME 嘛?

  至于博世之流,那就更不堪了,他们距离 ME 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之前大众就有个笑话,所谓的博世科技包压根不敢推荐用户选装,因为泊车的时候可能直接冲进花坛。

  而搭载了博世全家桶的威马,在辅助驾驶排行榜 42Mark 中,表现也很糟糕,位列倒数第二。

  传统汽车供应商如此拉胯的表现,自然是让互联网新贵们嗤之以鼻:你们也懂算法?你们也配谈自动驾驶?。霹雳一声巨响,谷歌闪亮登场:2016年,他们把汽车项目组独立出来,成立了自动驾驶的子公司——waymo

  国内互联网也不甘示弱,百度推出了阿波罗计划;一堆前互联网高管也纷纷创业,成立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企业。

  他们的理念是什么?——你们这些车企啊,图样图森破,一天到晚就盯着一亩三分地,太 Low 了!我们互联网企业就要一步到位改变世界,直接烧钱飞升到 L4自动驾驶。

  什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要买就买最好的,一口气全给他装上!

  牛逼的 AI 大佬全请来,就得满嘴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再建它几千个服务器,甭管有事没事,就往死里跑 AI 模型。

  什么卖车?别扯这个,俗气!您说自动驾驶都实现了,还有什么私家车啊,我们要改变车的使用属性,全都变成网约车!你要用车就点下 APP,马上停你公司车库接你,买什么车啊?

  看到这个字没有,拿着伦敦腔跟我念“ROBO Taxi”!知道融资多少吗?10 亿起步,还是美金!爷有的是钱烧。

  然后,他们搞着搞着,就集体傻眼了。

  毫无疑问,不管是 waymo 还是百度阿波罗,他们的技术开发能力都远远超过 Mobileye 和博世这群老古董;他们烧光了投资,硬是发展出了迈向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例如软件上的神经网络、高精地图,硬件上的环绕视觉、激光雷达......

  但是俗话说得好:商业上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是烈士。这几位大爷想要一口气颠覆整个汽车行业,甚至要人类抛弃私家车,都去坐自动驾驶的网约车了,这是什么宏愿?

  结果呢,当然是更加惨烈——他们变成了炮灰Waymo 和百度最大的问题是傲慢,认为自己可以依托人类现有技术 ,以及他们强大的开发能力,一步到位开发出完全自动驾驶的原型车,然后以此为蓝本不断costdown,直到最终商业化量产。

  但事与愿违,他们越是深入开发,越是发现自动驾驶的复杂性,各种问题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因为马路上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各种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行人...甚至马路都在跟他们作对:很多地方连个清晰的道路标线都没有。

  所以程序和算法模型越来越复杂,硬件越堆越多,甚至搞成了水多和面、面多和水......项目节点疯狂拖延,项目组达不成目标开始内斗——过去1年,waymo包括CEO在内的高管,已有多人离职出走。

  而且他们一开始贪大求全,试验车的改装成本极其高昂,百万人民币起,所以试验车队的规模直接被限制住了,少的几十辆,多的也就几千辆。不仅数据回收量严重不足,而且恶性循环下,根本没法通过大规模量产来降低成本。

  最后他们绝望的发现,距离所谓 L4 的自动驾驶越来越远,早期规划的技术架构千疮百孔;但是烧掉的钱越来越多,已经成了无底洞,根本不敢推倒重来。 最终,他们还在挣扎的时候,资本已经不给他们机会了:

  Waymo的估值从最初有市无价,到1700亿美元的天价,后来直接打对折,如今,竟然传闻说暴跌到300亿美元。百度阿波罗压根没有整车落地方案,甚至传出因为亏损巨大要拆分。小马智行也处于各种负面新闻的漩涡之中,已暂缓赴美上市计划

  这说明什么?说明世界上没有飞升的仙丹,如果有,你吃了只会重金属中毒。

  至此,无论是传统车企的龟息大法,还是互联网新贵的嗑药飞升,两条技术路线全部暴毙。

  在一片狼藉中,给行业寻觅到希望的,是特斯拉。

  尽管早期特斯拉使用 Mobileye 的方案,但是他们很快转入全面自研,从计算芯片到软件算法全部自己搞;当全行业陷入僵局的时候,特斯拉做了几点战略级的创新,找到了前路的一丝光明:

  首先,特斯拉充分意识到了技术的空前复杂性,承认人类的软件开发速度有限,承认量变引起质变,一步步的慢慢开发软件,不受车型上市或者交付节奏的限制,通过OTA从辅助驾驶慢慢升级到自动驾驶。

  从负面来说,这个模式跟手机拍照一样,哪怕是iPhone上市之初相机都没调试好,都得等几个月,等OTA之后才满血,消费者权益受到一定的损伤。

  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别说自动驾驶了,哪怕辅助驾驶都是极端复杂的技术,如果企图使用传统汽车行业的瀑布式开发流程,在3-5年内就想把一款汽车的所有软件做好,结果要么是不断跳票,要么上市就落后的一塌糊涂。

  谷歌、百度以及ME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后果。

  特斯拉基于同一个硬件平台,做持续数年的软件开发,好几次推翻软件架构另起炉灶,最终做出了FSD Beta这样的突破性成果,证明了这个开发模式的优越性,也说明特斯拉认识到了自动驾驶的本质问题。

  第二是专注于环形视觉的开发,特斯拉一开始就放弃了激光雷达,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了远超同行的纯视觉算法优势;比如FSD Beta,利用二维层面的视频信息,不通过高精地图就生成了三维层面的俯瞰图,就好像在天上放了一个无人机做侦查一样。

  特斯拉的成果说明:任何自动驾驶的基础,都必须基于多颗摄像头做环绕整车的机器视觉。其他什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都是在环视方案上打补丁。

  如果环视方案做不好、根基不牢,堆再多料都是拉跨;典型就是国内某自动驾驶公司,车前面装了好几个激光雷达,结果还追尾了。

  而且基于摄像头的方案足够便宜,这使得特斯拉能够以极低成本,大规模量产Model 3和Model Y;不仅赚取了足够的利润,还给算法研制提供了天量的数据。

  这里顺便提一嘴啊,我认为辅助驾驶只能靠汽车自己的感知和计算实现,而不可能通过某些人 YY 的所谓 5G 互联或者 V2X;因为无论是流量费用,还是改造费用,都足够让任何一个国家破产。

  第三,特斯拉极度重视垂直整合,从计算芯片到软件算法,特斯拉一步步的踢开了传统汽车厂的那些供应商,比如博世、比如Mobileye。

  甚至为了训练自动驾驶数据模型,特斯拉居然自己开发超级计算机,这已经超出传统品牌那点可怜的脑细胞能够想象的极限了

  所以不要以为,他们做不好辅助驾驶是因为谨慎,他们仅仅是比较无能而已。国内新势力也有样学样,尽管受制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现状,还没搞自己的芯片,但是大家都开始自研算法。

  最后,特斯拉选择用私家车来做辅助驾驶,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胜利。

  这样一来,特斯拉轻而易举的在全球拉起了百万辆级的车队,去年4月AutoPilot累计数据就超过48.2亿公里,而waymo一年的里程才100万km。

  特斯拉的数据甚至远远超出了所有竞争对手之和,这也是他们敢于数次把软件架构推倒重来的底气。

  虽说AI并不是以数据量论英雄,但是差距大到这个程度,想追上特斯拉就变得极为困难。

  但是特斯拉完美吗?当然不,他们的问题也是超乎想象的多,要不然我为啥整天发退钱的表情包?

  首先是感知层面:前面说了,特斯拉教会了所有车企先做环绕视觉;一个是视觉识别算法有基础性作用,还有一个就是摄像头便宜。

  特斯拉目前几款车型,都配备了8个摄像头;但都是安森美2015年的老古董了,像素只有120万,帧率最高也只有36。虽然他们依靠超强的软件算法遥遥领先,但是这样老旧的硬件,还能继续挖掘多少潜力呢?

  特斯拉总喜欢显摆一句话:人类司机是靠眼睛,所以自动驾驶也应该依靠视觉;我承认这句话有合理性,但是2015年的老古董摄像头,跟人类千万年进化出来的、极为精密的眼睛比起来,差距有多大,你们心里没点数吗?

  第二是软件期货:前面提到,特斯拉的OTA模式尊重了软件开发的现实,但是特斯拉自己做的也不好;马斯克天天吹牛FSD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但是到目前为止,哪怕是最新版的FSD Beta依然有海量的Bug,他们也不敢全量推送。

  尤其是特斯拉中国区,跟美国区的软件差距已经达到2年以上

  (上面这张图,记得去特斯拉官网录个屏)但是特斯拉收了我们这些车主好几万的FSD费用之后,到今天连个OTA的时间表都给不出来,行为是极其恶劣的。

  第三是不负责任的激进:比如明明只有辅助驾驶的水平,却硬要写自动驾驶;比如纯视觉方案还没有验证可靠性,就为了省钱和摆脱博世,直接砍掉毫米波雷达;还比如为了开发FSD,放着Autopilot的幽灵刹车等很多Bug不修复。

  这也是资本主义劣根性的表现之一,也是教员在《实践论》当中提到的冒险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在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接下来,就是大家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了:我们国产汽车,在辅助驾驶这一块究竟做的怎么样?跟特斯拉的差距有多大呢?

  答案是鱼龙混杂,好的企业能够跟上特斯拉的步伐,差的连门槛都没摸着。

  所谓好的企业,就是新势力领头羊:小鹏、蔚来、理想;再加上华为。

  差的...算了,我怕法务找我麻烦

  毫无疑问,蔚理鹏3家,再加上华为,都忠实的贯彻了特斯拉实践出来的路线:针对私家车做小步快跑的逐步开发,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利用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并回收数据。

  目前技术路线最稳的,我认为是小鹏汽车;因为从单目摄像头,到环视,再到激光雷达,小鹏每个技术阶段都有量产车落地,工程实践是连贯的。

  从G3到P7,小鹏完成了环形视觉和30T算力的飞跃,最终实现了车库自动泊车和高速NGP; P5加入了激光雷达,用来实践混合感知算法,搞城市NGP; 2022年的旗舰款G9,则采用了更好的环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并且算力大幅度提升到500T左右。

  相比特斯拉在感知硬件上的停滞不前,小鹏则是小步快跑,不断升级传感器、算力芯片、以及软件算法,我认为这更符合中国汽车行业的现实情况。

  毕竟特斯拉敢用古董摄像头做视觉算法,那是因为美国有太多太多的人才了,最尖端的AI技术全部集中在美国;而中国汽车行业本来就落后,只能选择用激光雷达这样的硬件,来补齐人才和算法的短板。

  这个选择目前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小鹏完成了车库自动泊车和高速NGP领航辅助,如果明年上半年如期完成城市NGP,那么就可以打通从地库到城市再到高速的3个主要场景;小鹏的辅助驾驶软件水平,将会远远领先特斯拉中国区的AutoPilot,跟特斯拉美国区的FSD Beta平起平坐。

  甚至小鹏信心十足的表示要开始涉足 ROBO Taxi,利用大规模量产形成的技术优势,去另外一个场景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实测数据,提升算法和硬件的稳定性。

  蔚来就比较激进了,他们2022的旗舰ET7,将会从ES8/ES6可怜的单目摄像头+2.5T算力,直接飞跃到到环形视觉+激光雷达+1000T算力;ET7在明年上半年交付的时候,就是全世界辅助驾驶硬件最强的车。

  但是我们都知道,硬件并不是唯一因素,蔚来能不能做好软件呢?我对此持中立偏乐观的态度。

  因为蔚来居然在ES6上,把高速领航辅助这个功能给做出来了,技术难度简直如同用奔腾4的电脑玩赛博朋克2077;虽然从实际效果看,蔚来这个NOP远远称不上好用,但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

  只要他们老板李斌闭嘴,而且ET7在22年上半年把软件开发好,那么蔚来就会直接拥有TOP级的辅助驾驶能力。

  新势力的最后一家,理想,相对低调;毕竟他们目前只有一款理想One。

  但是他们玩了很多骚操作:2020款理想ONE,是ME的单目摄像头方案,优化的还是挺不错的;但是ME是个黑盒子,优化的再好,对自己的开发也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理想在旁边硬接了个自己的芯片,用来收集道路数据,当然这都是脱敏的,国家法律摆着这呢。拥有了基础之后,改款的理想ONE悄悄的来了一次进化:芯片平台换成了国产的地平线,算力从2.5T升级到10T,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地平线的自由度远高于ME,理想可以在上面搞自研算法了。

  同时单目摄像头升级到800w,理想尝试用超高像素的单个摄像头,取代过去双目甚至3目摄像头。

  目前看效果还不错,改款理想ONE的领航辅助马上也要出了;而他们的旗舰款,代号X01,辅助驾驶的硬件非常夸张,如果我估计的没错,同样也是环形视觉+激光雷达+500T以上算力的组合。

  再接下来,是华为。华为当然非常特殊,他们并不是汽车品牌,而是供应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很强,超强!

  且不说华为在电池、快充、电机等配件上全面开花,就拿辅助驾驶来说,华为直接拿出来一套3激光雷达+环形视觉的装车方案,用的还是自己的芯片。

  至于牛不牛逼,之前火爆全网的测试视频已经给出了答案——软件的完成度极高,而且针对中国地狱级的路况做了大量优化。

  能够制约华为的,只有两个因素:

  1、美国的半导体禁令,使得芯片供应受限,而且新的方案也很难继续研发

  2、某些合作的主机厂太过于拉跨,以至于华为都扶不起这种猪队友。

  所以我认为,华为最终还是要自己造车;不自己搞,很多事情定不了,而且没法利润最大化。

  综上所述:有赖于我国互联网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的高度发达,几个新势力距离特斯拉大约只有1-2年的差距,这已经比国内外的传统品牌强太多了;甚至如果明年特斯拉FSD无法进入国内,我们至少可以在中国区实现反超。

  所以在这里,我要在这里讲第 1个结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毫无疑问的先进生产力。

  首先,带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汽车,是你能接触到的 AI 含量最高的消费品;没有AI算法模型,光靠程序员写人工规则,根本不可能应对极为复杂的驾驶场景。

  而且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带动了无数其他产业和学科的发展: 比如巨量数据的环视图像处理、高精地图的装车运用、高精度的融合定位.....甚至还把国产激光雷达从无到有拉扯起来,全面领先于法雷奥等老牌公司。

  我不能说国产新势力距离自动驾驶很近,但是我可以说:在追赶特斯拉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知不觉把曾经极度强势的日本、德国车企甩开无数条街,形成了好几代的代差优势。

  明年的新势力旗舰,在 35 万左右就能提供环形视觉+高线数激光雷达+500T 以上算力,而且软件开发能力也比较乐观;而传统品牌的旗舰,还普遍在单目摄像头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他们依然在讲豪华内饰和品牌溢价的故事。

  这波弯道超车,是真的超了,让对方只能看后尾灯的那种。

  而且蔚理鹏 3 家,光是在今年的月销量,就基本 达到了1 万左右;如果未来扩张2 倍,一年光是这 3 个品牌就有近百万辆汽车交付;这么多的车用作开发实践,会培养出多少人才?

  实际上国家很明白这一点,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5年,L2和L3的渗透率要达到25%;按照预测的 3000 万总销量,那就意味着2025年有 750 万辆以上的高阶辅助驾驶车型上市。

  其次,别说自动驾驶了,高阶辅助驾驶都有很强的安全性优势;哎,我一说到这个,有些人就来劲了:你当我们没看过特斯拉的事故吗?特斯拉直接撞白色货车了,安全个屁!

  没错,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都做不到绝对安全,甚至在当下,还有很多产品缺陷;但是衡量一个技术够不够安全,我想肯定不是靠个例与情绪驱动,还是要看数据。

  特斯拉最新的 2021 年 Q2 数据显示:AP 每710万公里发生一起碰撞事故,而如果驾驶员自己开,这个数字是193万公里;与此同时,美国的其他车辆,大约78万公里就会发生一起碰撞事故。

  好,可能他们还是不服气,说这都是车企公布的数据,毫无可信度;而且每出一起交通事故,都是受害者家庭无可挽回的损失,什么“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好,行,我承认你们的逻辑是对的,那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客观数据:

  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家,几十年前就把万车死亡率降低到 2 以下,甚至在十几年前降低到 1 以下。

  而我国呢?万车死亡率一直是人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就算跟发达国家最拉胯的美国比,我们 2019 年的交通治理成果,只相当于美国 2004 年。

  中国的交通事故每年每年都要死五、六万人,很多人既没有证据证明特斯拉、小鹏这种高阶辅助驾驶会造成更多的事故,也压根无视了这么多的死亡!

  你们要为肇事司机辩白嘛?

  说人话就是:你凭什么觉得,在中国,司机开车就一定比电脑程序更安全?

  你要跟我比主观臆断,那我说中国很多司机连车道居中都不会!

  我出去兜一圈,不谈每秒钟都能抓到一个,但是 1 分钟抓到 10 个乱开车的傻x是完全没问题的!乱压线、不会保持安全车距、恶意跨实线变道、乱加塞、变道不打灯、高速上龟速行驶、瞎开远光灯......甚至直接闯红灯、市区恶意超速。

  尤其是像别克 GL8 和丰田阿尔法的司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横行霸道,完全无视交通规则,抓起来全部毙了那肯定有无辜的,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的。

  这就是中国司机的现状,天下乌鸦一般黑,从北上广深到乡村小道;像我这种老老实实守规矩、4 年两辆车一点剐蹭都没有的守法司机,凤毛麟角,比大熊猫还珍贵。

  如果你指责我为一个不安全的技术背书,那我同样可以指责你为不安全的中国司机这个群体背书;但我可以肯定,即使有Bug的特斯拉AP,样本扩大到几万几十万这个级别的时候,起码高速上一定更安全,因为AP不会乱超车、乱打远光,起码AP这个电脑程序会车道居中和打灯变道。(

  而且中国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劳动力缺口怎么填补,会是未来的重要议题;我们不可能指望再来一次人口红利,所以只能选择科技手段。

  尽管辅助驾驶距离自动驾驶还很远,但是辅助驾驶可以有效减缓司机疲劳,变相节省人力,还能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的损失,那这个技术就绝对具有先进性。

  中国制造2025这份文件,设定的2030年目标,对自动驾驶的愿景除了降低能耗比和排放,最关键的就是安全——“减少80%交通事故,基本消除交通死亡”。

  所以我们要坚决跟盲目的保守派斗争,他们反对新技术只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而非实事求是的了解技术本身;他们本能的厌恶辅助驾驶带来的风险,但是连搜索下中国交通事故相关数据的常识都没有。

  甚至很多人可能连驾照没有就开始胡咧咧,压根不知道中国目前的道路状况和司机素质是什么鸟样,更加不可能知道辅助驾驶进步到了什么层面

  还有些媒体和自媒体,在很多事故还没出调查结果的情况下,就直接用“刹车失灵”、“自动驾驶事故”这样的标题发一堆报道和视频,渲染恐慌气氛吸取流量。

  这帮人也根本不关心后果,如果我们真像某些白痴所说的:辅助驾驶就该完善到自动驾驶层面再推向社会。

  最大的可能就是跟谷歌、百度、苹果一样,干了半天发现根本不可能实现,该倒闭的倒闭,该转行的转行;然后坐看特斯拉等企业再次夺取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最后捏着鼻子用国家的核心利益换取技术,甚至可能连技术都换不到,只能变成代工厂和商品倾销的市场!

  就像过去的中国汽车工业一样。

  尤其是在美国恶意摩擦进一步加剧的今天,在面向未来的科技布局上中国绝不能落后,决不能抱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想法,因为这违背了客观规律,这也一定会导致我们落后。

  落后是什么结果?落后只能挨打!

  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鞭策那些不用心、不投入资源的国产品牌。

  但是辅助驾驶有没有问题,有的,非常大;如果我们坚持实事求是,那么就会发现:辅助驾驶存在很多复杂的问题,甚至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都只有辅助驾驶,而没有真正的全自动驾驶。

  所以我在这里提出第2个结论:汽车行业将会长期处于辅助驾驶的阶段,在漫长的量变引起质变之后,才能实现自动驾驶。

  这会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注定会产生极多的技术问题乃至于社会问题。首先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算法,尽管经过谷歌、百度、特斯拉这些企业疯狂的烧钱研发,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相比自动驾驶需要解决的问题,那都是沧海一粟。

  在视觉方案上走的最远的特斯拉,如前面所说,传感器参数非常古老,无论是像素数量还是帧率都很低。

  从软件上来说,哪怕经过了几十万特斯拉车队在全球收集数据,FSD Beta 依然有超多的 Bug 没有解决:比如幽灵刹车,也就是汽车在路上莫名其妙的重刹;比如对静止物体的感知一直没上来,上次甚至撞了停在路边的警车。

  而国内走得最远的小鹏,最近也发生了两起事故:一起是视觉没有识别到空载的平板货车,P7 一头撞在货车屁股上;另外一起是高精地图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偏差,但是优先级又很高,导致汽车乱打方向,差点撞了高速护栏。

  甚至还有上面说的,车前面装了 3 个激光雷达,都追尾了出租车。

  2022 年当然会有很多在辅助驾驶硬件上大跃进的车型,但是他们的那些硬件,哪怕是好几个激光雷达、800 万以上的摄像头、再加上 1000T 算力,恐怕都不足以开发到自动驾驶阶段。

  毫无疑问,我们处在,而且必将长期处在辅助驾驶的阶段。

  但是很明显,资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讲故事的机会,尤其是自动驾驶这么充满诱惑力的新技术;所以各种营销上的骚操作就来了。

  我这里声明下,我不能说是虚假宣传,我怕吃官司,但是到底有没有,你们自己懂得。

  比如特斯拉等一堆车企,在辅助驾驶里面非要添加自动两个字,而且销售还各种忽悠客户;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技术本身没一丁点好处,反而会在发生事故之后,激起社会舆论的普遍声讨。

  上次蔚来出事之后,国产品牌全学了乖,一个个忙不迭的把自动两个字去掉了;但是还有头铁的,比如威马,他们的头比马斯克还硬啊,他们到现在都敢把“无人驾驶”这 4 个字挂在官网和各种户外广告上;乖乖,你们威马的软件开发能力什么鸟样,你们心里没点数吗?

  42Mark 倒数第二的品牌,上了百度的泊车技术,就敢叫无人驾驶?

  到这又有人说了:你看新势力都是渣渣,1 分的东西吹成 100 分,你看传统品牌多好,就没虚假宣传。

  真的吗?好,我来举两个例子。

  奥迪 A8 和本田 Legend,这两款车都号称达到了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多看不惯新能源和新品牌的人弹冠相庆,“你看,传统品牌一发力,什么特斯拉瞬间就被打爆了”。但是这两款车完全经不起推敲:奥迪那款号称 L3 的 A8,于2017年正式推出

  这款车最大的底气,就是那颗前置的激光雷达,这也是全球第一辆搭载 Lidar 的家用车。

  但是这颗法雷奥的Scala激光雷达,扫描性能只有区区 4 线,这是什么概念?20 万的小鹏 P5,车头装了两颗等效 144 线的激光雷达;蔚来 ET7,脑袋上顶着一颗等效 300 线的激光雷达;huawei inside 的极狐阿尔法 S,车头装了 3 颗 96 线的激光雷达。

  再来看计算单元,因为当时汽车半导体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算力很低;所以这款 A8 采用了极为复杂的多芯片架构:

  Mobileye的Q3,负责交通信号、车道线识别,行人检测等英伟达的K1负责驾驶员状态检测,360度环形视觉处理Altera的芯片负责目标识别融合,地图融合,自动泊车,激光雷达数据处理英飞凌的芯片负责监测系统运行状态,还负责矩阵大灯

  乖乖,Mobileye的Q3,英伟达的 K1,我都笑了;别说跟特斯拉和国内新势力比,这两老古董连我手机上的骁龙 888 都打不过。

  我们再来说说本田这款 L3,这车是在 Legend基础上改装的,配备环形视觉、5 个激光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

  本田还是比奥迪厚道多了,前 2 后 3 一共 5 个激光雷达,据说是第二代 SCALA ,参数为 16 线;没错,从奥迪 A8 那个第一代进化了 4 倍。

  计算单元则是瑞萨的V3U,60 Tops 算力。

  看出来了吗?奥迪和本田,用一堆低配的古董货色装到车上,然后号称自己达到了 L3;但是国内一堆新势力,无论是激光雷达还是算力配置都远超这两位,却还是 L2;特斯拉在纯视觉算法上到了独孤求败的层次,也含含糊糊不敢说自己到了 L3。

  看来,本田的算法比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华为要 NB 十几倍啊;而奥迪用更加古老的硬件,2017 年就完成了 L3 车型,这算法实力怕不是要比本田还要牛上几十倍。

  这么一算,奥迪的软件实力岂不是特斯拉的几百倍?德意志真是天下第一!

  实际上这两哥们也知道吹出来的水分有多大,2017 年这款 A8发布之后,除了营销吹 B,从未开放自动驾驶功能。

  本田这款魔改版 Legend 压根不外卖,只搞了 100 辆做出租,这遮羞布什么成色你们也知道了。

  而且这两款车型都堪称空前绝后——

  空前指的是:在他们之前,奥迪、本田压根就没在量产车上做技术演进和测试。

  绝后指的是:在这两款车之后,这两牌子也压根见不到量产车得到技术下放。

  你不是都 L3 了吗?指头缝里随便漏点出来,那还不是吊打特斯拉,这么好的东西你们居然藏着掖着?

  对于这些冒险主义和营销上的问题,不管是车企也好,媒体也好,我们都要坚决的斗争。

  当然,产生了这么多的混乱,也是因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太快了,哪怕是辅助驾驶,其技术进步也远超整个社会的想象;所以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技术上的认证标准,都完全没跟上。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觉得现阶段到不了自动驾驶,所以谴责那些把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的车企;很多人张嘴闭嘴就是:“国家应该管一管”。

  那么好了,如果有关部门接到了投诉,去找特斯拉,请问特斯拉虚假宣传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在哪里?完全没有现行法律规定啊,怎么要求整改?

  别说我们国家了,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一天到晚谴责特斯拉,认为他们对很多 Autopilot 的缺陷视而不见,从而引发严重交通事故。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美国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立法,只能谴责,不能出重拳,压根伤不到马斯克一根汗毛,人家照样推特天天炒虚拟币。

  而且在技术认证这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大片的技术空白,毕竟工程实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认证标准怎么可能提前出来?

  另一方面,那个自动驾驶分级表,真的正确吗?

  这个标准既没有量化,也就是没有具体的数据做约束;更没有技术方向的指引,就是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真的很难落地。

  而且最顶层设了个 L5就很奇怪:驾驶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吗?作为这么复杂的一个技能,怎么就能封顶呢?这话说得也太满了吧?什么叫完全自动驾驶?大草原上没有地图数据能不能走?戈壁滩上能不能自己越野?山区的那些破破烂烂的道能不能走?

  不能走你叫什么完全自动驾驶?

  还有 L3,也是典型的办公室拍屁股定方案;什么叫特定情况下自动驾驶,必要时驾驶员接管?特斯拉的很多事故,都是因为 AP 表现太好导致车主麻痹大意,过于信任软件,真到了发出警报要接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一辆车真的做到了所谓L3 级别,那他日常驾驶的表现只会比现在所有的车辆更好万事在线登录注册,让车主更放心;那也就意味着,需要车主接管的时候情况更危机,可能压根没有反应时间。

  到时候出了事故,车企两手一摊:我就是按照L3 描述的样子开发的啊,汽车让车主接管,他没接住啊。这公平吗?

  而且只用 0-5 这几个数字来描述自动驾驶水平,造成了很多重大误解;有人在驾校里开车,有人在 F1 赛道上开车,那能是一回事吗?驾校科目 1 都有 100 分呢,怎么到了自动驾驶分级就只剩 6 个数字了?

  我们就不讨论更高级的东西了,就算是 L2 也是问题很多的。很多人挂在嘴上一句话就是:都是 L2,特斯拉有什么了不起?

  我觉得这点也不怪大家伙理解错误,毕竟每一级区分只有 1,是个人都以为技术差距不大;但实际上呢。

  我们就以目前中文互联网相对最全面的 42Mark 辅助驾驶测试为例,第一名的特斯拉和最后一名的 BYD 就已经相差了7倍,这还是特斯拉中国区摆烂的结果;未来特斯拉 FSD 进入中国,或者小鹏 XP 3.5 推送之后,可能榜单前面几名会到 100 多分,到时候差距就更大了。

  这种不管水平高低都归类到 L2 的错误想法,就好像当年抗美援朝,美国佬以为志愿军跟国民党军队差不多——“中国军队我知道,战斗力就那样”,结果呢?

  这就充分说明:这个 L0-L5 的自动驾驶分级表,只是工程师思维坐在办公室里面想出来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落地的技术问题,乃至大众认知混乱的社会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对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伤害都非常深;现在的业界和主流大众也好像完全没有交集,很多车企闷头瞎吹并把产品推向市场,社交网络却有越来越多的反对意见,还有媒体在里面搅浑水,已经开始形成了撕裂。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抓住关键;这就是我的第3 个结论: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这些问题,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说人话就是:你不能指望几个车企,甚至汽车行业自己,通过技术开发就解决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的所有问题;而是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做体系化的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解放先进生产力。

  当然,我不是说车企就不需要负责,大部分的问题,我们还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面对汽车驾驶这样一个极度复杂的技能,就需要感知更强的传感器,算力更强的计算芯片,更加完善的算法与 AI模型,怎么发展都不为过;就好像智能手机,现在还有人嚷嚷性能过剩吗?

  而且在这个量变引起质变的漫长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必然都是人机共驾;你不能指望通过宣传教育以及道德规范,就能约束司机的行为,必须通过DMS驾驶员监测系统。

  比如小鹏P7,就是通过方向盘上的摄像头,在本地跑一个人脸识别的模型;如果司机走神或者低头看手机,DMS立刻就会通过收紧安全带以及报警音做出提示;如果驾驶员还是不听,那就会直接退出辅助驾驶,强行要求接管。

  无论如何,人类没有一项科学技术是能够做到100%可靠或者 100%安全;但是消费者和资本家的斗争不能突破限度,必须有足够的其他社会角色来充当缓冲层,一层一层的吸收伤害;否则尖锐的二元对立必然会造成非理性的冲突,只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比如在国家层面,就必须首先制定出一个可靠的、量化的,而且可执行的行业标准。我知道L0~L5的这个自动驾驶分级可能已经无法改变了,但是具体落地的时候,能不能搞出来一个更好的国家标准呢。

  我举个例子,欧盟最新的R157法规,就针对辅助驾驶中的车道居中保持,做了极为详细的规定;例如辅助驾驶必须要按照列表内不同速度下的数值,保证与前车的最小跟车距离。

  还有比如自动变换车道,该法规直接给了好几张图,写明了详细的安全时间、距离、速度等因素,这就叫量化的、可执行的标准。

  我们国家不是没有针对性的测试标准与法规,但是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我国的测试标准不仅非常简单,而且很多都还在批准或者正在起草,这与我国每年大批辅助驾驶车辆进入市场的现状是极不吻合的。

  例如其中的 20171040-T-339,车道保持辅助的标准,连带附录一共只有 8 页,而上文提到的R157法规足足64 页;而且我国的这个测试场景太过简单,只有 3 个:直道偏离测试、弯道偏离测试,然后再把他们组合起来测试一遍。

  这种测试的复杂程度,甚至远远低于 42 Mark 这种媒体,如何能起到指导行业发展,以及打击产品问题的作用呢?

  还有下面这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推动的各种技术标准,大部分立项都是 2019 年后才开始,真的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

  不得不说,我国在行业标准、法规、法律这 3 个方面,都需要奋起直追,拿出10 倍甚至几十倍的投入;因为现实情况已经刻不容缓了,光是特斯拉一年在国内的销量都有几十万辆,全部标配 Autopilot;其他品牌配备辅助驾驶的量产车,一年就有百万辆。

  法律法规谈完了,我们还要聊聊执法;因为哪怕条文再完备,如果执法行为不具备可行性,那么再好的条文也不过是废纸。交警系统和质量监督系统的公务员也是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绝对不会明显超出一个普通人,比如短视频、微博、微信,甚至是报纸电视。

  所以,遇到现实问题了;有些人总喜欢说: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出了问题,就该企业负全责。政治正确的话谁不会说,请问具体怎么实行呢?

  我举个栗子:上海车展,珊瑚站在特斯拉车上闹事,到今天都没出个结果;因为双方各执一词,特斯拉远程拉出来一堆数据,证明司机有问题;女车主珊瑚一口咬定刹车失灵,但是坚决不肯调查车里面的 EDR 数据。

  问题来了,请问你觉得有多少交警知道:电动汽车,有在线数据和车内 EDR 黑匣子两种数据存档?

  就算知道,请问有能力做EDR 数据提取和分析的鉴定机构在哪里?

  他们又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测试仪器,能够科学合理的鉴定数据,又或者复现软硬件问题?

  然后,出了鉴定报告,执法机构又该按照什么样的法律,对双方做出什么样的处理?答案是:一切都是空白,所以干脆什么都没做。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在刹车失灵这个案例中间,无论是车主还是特斯拉,又或者有关部门,甚至围观群众,全都输了:

  珊瑚没有得到她要的赔偿,特斯拉损失了口碑,有关部门全程隐身没有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围观群众物理意义上的打成一片。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开发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相关的培训课程;只有基层的执行人员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形成一层社会缓冲。

  我们甚至可以发散一下,讨论这个钱从哪里来;从一般角度,国家应该找买了辅助驾驶技术的车主收钱,比如增加相关税种。

  但是从反向思考的角度,也可以让没有为辅助驾驶买单的车主交钱,增加购置税;毕竟辅助驾驶用好了还是可以提高道路安全,而且这样搞,不用增加税种这么麻烦。

  甚至国家可以成立自动驾驶技术的基金会,类似于半导体投资大基金;专门用来提高行业软件水平与认知建设;因为硬件的东西总是很容易追上去,但是软件和群众认知,才决定了硬件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

  我们国家过去发展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只看硬件发展,不重视软件研发与相关培训这样的软实力;但是没有软实力,就意味着无法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钢多气少,怎么增强科技竞争力?

  聊到培训,我们的驾校也是必然需要改革的。

  大家看过我们上面的图表就知道,过去几十年,我国的交通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驾校培训、考试极其不负责任,上路的司机连基本素质都不具备。

  而考试大幅度加强之后,交通死亡率果然大幅度下降;这就说明,我们必须把影响安全的因素前置处理。

  所以主管部门应该和执法体系的课程开发一起,加入驾校的课程开发;哪怕只在科目 1 加入辅助驾驶的相关培训,也能在以后消灭无数危险因子,防止事故。

  甚至我觉得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通过补贴,让驾校加入科目 5 的选择性培训,也就是辅助驾驶相关的体验和培训。

  同时,也应该让车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比如小鹏就做的挺好,无论是提新车,还是更换司机账号;想要打开辅助驾驶功能,必须强制性观看好几段视频,了解技术边界,知道这个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接管;然后在 app 上答题考试,合格之后才能通过。

  但是这毕竟只是一家车企的自发性行为,有关部门应该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化。

  再接下来,是保险。

  我们前面说到的很多措施都是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事故发生之后,已经实质上产生了损害,那就只能由保险来减轻事故的损失,并安慰受害人及其家属。

  保险行业未来也应该对于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作出相关的调整,特别是自动驾驶,因为事故认定与鉴别会变得非常复杂。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对于各种赔偿的细则,以及赔偿的时间等,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我认为车企来做汽车的保险,会是一条更加有前途的道路。

  虽然汽车保险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会根据汽车使用的年限,车型,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调整保费;但这些都依赖于手工录入的数据。更新时间基本上1 年 1 次。

  而主机厂智能化做好了之后,可以掌握每一辆车精准的实时数据,不管是数据量还是更新速度,都要完爆保险公司。

  其实特斯拉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尝试了,汽车自己会根据你平时的驾驶行为生成分数,比如重踩刹车、重踩油门都会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行为,直接扣分,以后根据这个分数来动态调整你要缴纳的保费。

  国内的小鹏现在也在搞这个评价体系,正在灰度测试。

  如果将来我国的金融进一步开放,允许车企自己来做保险,那我觉得这种精准的保险会更加推动行业的发展。

  因为他可以真正做到安全的司机少交钱,危险的司机多交钱,利用市场经济来调节驾驶行为的安全度。

  当然,这一切都要基于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

  而最后一道社会的缓冲,我认为还是媒体和我们自媒体。

  媒体要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知识,避免大家对于技术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又或者是无脑的否定。

  因为正如从前面所说,每年都有几百万辆带有高阶辅助驾驶的车源源不断的进入社会;所以不要讨论“应不应该做”,因为问题已经客观存在了,我们需要去找到解放生产力和减少损失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媒体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比如很多人一种很搞笑的观点,说自动驾驶会不会面临电车困境?

  遇到交通事故的时候,汽车究竟是选择撞一块石头,还是选择撞旁边的行人?

  其实你只要了解一点基础知识,就知道完全不可能发生。因为目前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从设计层面就不允许产生电车困境。

  而且从物理的角度来说,更加不可能:没错,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电脑程序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会远远高过人类。也许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他确实知道往哪边走才是最优方案。

  但是电脑反应快,并不代表转向和刹车系统能够同样迅速。子弹时间只存在于电影,现实世界有物理规律严格的约束,人不可能比超音速的子弹扭得还快,车更加不可能。

  所以一旦遇到车祸,电脑能选择的最优解,基本上只有紧急刹车。至于刹车之后会发生什么,那就要交给交管部门,以及保险公司来处理了。

  好了,视频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真的很长,非常感谢大家能够看到这里。

  我的初衷是什么呢?就是感觉现在网络上的戾气越来越重,对立甚至是撕裂层出不穷。我不觉得是人变坏了,我觉得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入了网络。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讨论变得正常,就应该让观众得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就像这个视频的主旨一样——认识到很多事情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也许我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也许我提出的措施也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屏幕前的你,如果看完了有一些感悟,当你以后真正要做出选择,甚至你要替别人做出选择的时候,你能够冷静下来,多想一想、多查一查资料,做出一个相对理智的选择,那我觉得这期视频就非常有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