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6 16:50 人民日报
辽契丹文八角铜镜 图源:吉林省博物院
宋杨婕妤百花图卷 图源:吉林省博物院
辽银釉鸡冠壶 图源: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类为主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套)。
馆藏特色:辽金时期的文物、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代陶瓷器、萨满民俗文物也有一定的收藏。近现代著名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作品收藏颇丰。
辽契丹文八角铜镜
这面铜镜堪称吉林省博物院十大国宝之一。1971年6月,吉林省大安县出土,青铜制品,呈八角形,直径26厘米,厚0.9厘米。镜面光亮可鉴,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型钮,高1.4厘米。
铜镜背面的契丹字铭文共五行,从右到左竖读,大意为“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这是最有价值之处,这些字为契丹小字。这面铜镜是有契丹文镜面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铜镜,堪称国宝,对研究辽代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铜镜刻有边款,“济州录事完颜通”七个汉字。边款为金人所刻,表明此镜为金人沿用。“录事”是掌管文书的官职,完颜通是金人名字。
宋杨婕妤百花图卷
南宋时期的花鸟画,距今已经有大约800年历史。绢丝质地,纤薄脆弱的绢帛能从宋代完整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画面绘制了寿春花、长春花、荷花、兰花、蜀葵、祥云、山水、灵芝等共计17段表示祥瑞的花卉和景物,长度超过3米。每段绘画旁边都用精美的小楷题写相对应的诗文。整幅画卷用笔工致严谨,用色明丽鲜艳,画面生动雅致,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画风格。
这幅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是按照画面后一位明代收藏者写的一段跋文和张伯驹先生的记载定名为《杨婕妤百花图》。这位明代收藏者认为画的作者是南宋宁宗时期的杨婕妤。此画最后由张伯驹先生收藏,他将此画捐赠给当时的吉林省博物馆。
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1968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东汉时期文物,通长15.7厘米,以错金银工艺制成,通体错金银,宝石镶嵌,造型精美,铸工精巧。
钩身正面雕一鸟喙神人,两眼镶嵌蓝色宝石,额镶一水滴状绿松石,头顶束发,分三髻环状,一束向内、左右向后卷曲,上戴高冠;“神人”怀中双手搂抱一条大鱼,作正要吞食状。鱼通体以金银丝填成鳞片,能活动却不会脱落。
带钩另一端似鹰,眼部嵌两颗红色玉石珠,前额嵌一绿松石,用金银丝错成羽毛纹。带钩背部中央有一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一红宝石,下部饰飞凤,头足错金,翅、尾和体部错银。背面一侧错金隶书铭文:“丙午神钩 君必高迁”。
辽银釉鸡冠壶
这件辽代鸡冠壶,197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出土,是辽代陶瓷中最具有草原特色的代表器物。壶高25厘米,口径6厘米。扁壶身、短管口,壶身侧边有皮条和缝针一样的痕迹作为装饰。壶身两面装饰有卷草纹。
为方便携带水、酒、奶等液体,契丹族经常用皮革缝制皮囊,悬挂在马鞍上。鸡冠壶的造型就是来源于皮囊容器,最初这种陶瓷容器被称为“皮囊壶”。皮囊壶上部装饰上鸡冠一样的孔鼻之后百事2娱乐招商,就被称为“鸡冠壶”。
全身施绿釉,经过水土的侵蚀,釉面物质在釉层表面出现了一层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人们称之为“银釉”。
更多展品
汉白玉耳杯:据推测是公元2、3世纪由中原王朝传入东北边疆,称得上是汉魏玉器中的精品。
清乾隆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盖上及碗外壁红彩绘二条戏珠龙纹及火焰纹,碗内底红彩方框内篆书六字三行款“大清乾隆年制”。
唐邢窑白瓷盖罐: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
元龙泉窑观音像:素烧观音坐于龛中,龛上堆塑各种花纹,观音像前有二童子,两侧左为净瓶,右为妙翅鸟,龛后壁有两穿孔。
商铭文鼎:尖尾狭槽,杯体有柱,腹部饰饕餮纹和兽面纹。
(原标题《十二万文物藏品展现历史价值》,记者 祝大伟,编辑 郭婧)
举报/反馈